虽然我很敬佩Good Guide, EWG’s Skin Deep Database这些护肤成分数据网站在做的事(这两个网站类似Cosdna,不过除了给出成分以外还会对产品进行点评,而cosdna只给出护肤品的相关成分以供用户参考),但我不完全支持他们。Why?有人帮我们选好产品,我们买买买不就好了么(译者:这其实也是护肤彩妆领域的趋势之一,但目前可实施性不高)?这主要是因为这些数据网站假设所有的研究都是有效、可重复且适用于实际护肤彩妆过程。但!是!这个前提真的不那么成立。(译者:搬砖学术民工第一反应就是最近密集的学术造假新闻)
作为一个在实验室里混迹了8年青春年华的老阿姨,对于科研工作者发表文章的压力深有感触。此外,科研经费并不是均匀分布的,与研究抗皱成分相比,一个研究常用药物成分和某癌症之间关系的课题可能能拿到更多资金。OK,fine,毕竟和几条皱纹比,命比较重要。但这不是我要说的。。。。(译者:那你那么多废话ing)
很多关于护肤彩妆产品的负面研究以及不那么充足的积极结果导致媒体以及一些“善意”的组织作出下列推测:所有人工合成的护肤成分都有害。然后就得出我们要用天然的护肤品(比如各种敷敷黄瓜啊,用天然/自然的护肤品啊)这一神奇的结论,并声称这是阻止被贪婪(石化)大企业家们侵蚀的唯一出路 (译者:这仇富心理得多重。。。。。)
但是,宝宝们,天然有机也是大企业啊,也是大富豪啊,预估到2020年,天然、有机护肤将会达到160亿美元的市值。此外,此预估并没有涵盖化学制造商生产的一系列所谓的“安全替代品”(主要是针对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视黄醇等)。
OK,我离题了。言归正传,我会做什么?
怎么看科学研究:8个准则
大家有没有常看到这样的研究:把皮肤细胞和某成分放在水中,细胞死了,然后喜大普奔地告诉大家:此成分有毒,绝对不能用啊~
可是……教授我有问题……把细胞放在水里,似乎它也会死的啊。难道水对细胞有毒?!!(译者:对于细胞来说,处于纯水环境,由于细胞内外的浓度差,水会不断渗透进细胞,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这与对动物个体的水中毒原理类似)这个实验只告诉我们培养细胞需要适当的培养环境(水+营养物),只有水细胞活不了的啊。这只是被误解的案例之一,游散在外的还有很多,普通用户和科研界之间的交流、沟通依然任重而道远。(科研民工译者:真正合理的实验应该是在合适的培养环境下研究成分A对健康细胞的影响,个人认为这种实验/新闻大多都是哗众取宠用的,科研界不会用这种不靠谱的方法,不然怎么发文章怎么毕业怎么找工作)
因此怎么判定一个研究是重要,不相关的以及只是市场营销?下面给出我个人的几个判定方法:
- 大样本:样本越大,该研究结果越可能对广大用户有效,而不是仅仅只适用于少数
- 随机:参与者必须是随机的:随机选取,随机分组
- 安慰剂对照组:当你给一个患者一个声称有效的药物/治疗(实际没用),患者会“感到”病情/症状变好,这就是安慰剂效应。因此在安慰剂对照组中,所有的患者都会接受一些似乎有用的药物/治疗,然后通过安慰剂组和成分组之间的区别得出所研究的药物/治疗是否有效,否则所谓的有效可能仅仅是安慰剂在起作用
- 发表在同行评议的科学杂志上,而不是在公司的宣传册或新闻稿中:虽然的确很多很好地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领域之外,但大多研究人员还是倾向于发表在更受认可的科学杂志上,作为一个有文化有见识的消费者也应该如此。发表文章需要在此领域内数个有权威的研究人员对其工作进行审核,这个过程保证了科学研究的可信度。这就是为什么“10名女性中9位皮肤变软”这种标题很难在科学研究期刊中看到,反而在广告中屡屡出现。我列出一些在护肤界认可度较高的期刊、书籍: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皮肤病学疗法杂志和教科书化妆品皮肤学 – 第二版。其他像“nature”和“美国医学协会期刊”等期刊是最高level,但很少提及美容成分或产品。
- 不涉及利益相关的公司:这条其实挺难,特别是在美国,开发和销售护肤品不需要FDA(美国食物药品监管局)许可。因此,有时关于某个护肤产品/成分的研究都来自其利益相关的公司。在理想世界里,关于成分或产品的研究应该由独立的第三方执行。
- 人体(体内)试验:很难实现,但是非常有价值。当然,如果一个治疗被认为可以导致癌症(或者其他有害疾病),其只能在培养皿中进行试验,这是毋庸置疑。但如果可以的话,考虑到人体的复杂性,最理想的还是在人体试验。比如,烟酰胺,类维生素A和防晒霜已经在人体实验上显示了其益处。
- 所研究浓度的可行:你会被我所收到关于FDA不取缔对羟基苯甲酸酯的评论数量给吓到。FDA不取缔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原因之一非常简单,护肤产品中的对羟基苯甲酸酯含量远低于科学研究中所使用的量:根据每日最大接触量估计,防腐剂可能会增加与接触雌激素化学成分相关的风险3。但是,事实是,天然、健康的蔬果,比如蓝莓,胡萝卜以及西番莲果都含有对羟基苯甲酸酯,摄入后直接被血液吸收,甚至可以超过护肤品25%的上限。好吧,我又离题了。(民工译者已经哭倒在地)
- 结果可重复,特别是不同作者/不同研究中的结果可重复:当一篇文章吹捧视黄酮(最初是一种治疗痤疮的药物)的其抗老性时,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头。当视黄酮的抚平皮肤和抗皱性能在多篇研究中证实时,它作为抗老剂的地位才被证实。现在视黄酮强有力的抗老能力已经被数百项研究证明了,它才被许多皮肤科医生视作黄金标准。换句话说,可重复性=可靠性。作为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消费者,不要为了一个只有只言片语的新欢就抛弃了可靠的旧爱,新欢靠不靠谱还一说呢。总得给旧爱一点时间证明自己吧。耐性耐性,继续读!!!(译者已经血流而死了!)
为什么“安全”的护理不总安全呢?
作为一个怀孕时还在码字的苦逼博主,我知道安全性的重要性。但是很多消费者错误的认为“天然=更安全”,这不总是对的。比如,我经常被读者(和朋友)问道:当他们的孩子或者他们自己因植物性成分过敏引起的皮疹要怎么办。
一些植物成分本就不该定期使用。比如,以全天然成分——洋甘菊为例,广泛认为其可以舒缓皮肤。但反复接触洋甘菊可能会引起一种非常刺激、豚草过敏的皮疹1。一些其他“天然”成分,如治愈淤青的山金车,反复接触也可能导致不良结果。事实上,根据Leslie Baumann M.D.,为了治疗皮肤损伤,较长接触山车金常常会引起水肿性皮炎,长期则会导致湿疹。
另一个关于“天然无添加”的担忧是消费者经常无视一些支持特定化学成分的双盲、安慰剂对照组、多个重点的研究。他们选择放弃几十年来已经证实、有效且安全的研究,而去为“天然有机安全产品,不用对得起你和你的家人”这一市场营销观念站队。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首先:至今为止没有研究证实全天然护肤永远比比人工护肤品更安全更有效,而且大量的研究表明有些天然护肤成分是有毒的,为这些待定的成分抛弃一些已经证明对皮肤长期有效的合成成分,诸如视黄醇、烟酰胺、维生素C、E、以及防晒霜,岂不是因小失大。
大家最爱的结论
不是所有的合成物都比天然有机的好。一个成分的益处和风险与其来源没有关系(成分足够纯的话)。我会对硫酸钠(皂基表活)所引起的干燥而生气,但不会对苯甲酸酯(防腐剂),视黄醇类,酒精,苯氧酒精(苯氧乙醇放置太久不算)持怀疑态度。
因此,不要跳进“天然有机”的套路里。虽然现在挺起来很流行,但流行和经典还是有区别的。衣服过时了可以换,皮肤作坏了可换不了。别为当年没有好好护理皮肤而后悔,别听别人说太阳天然就不涂防晒,别为了用天然成分而作坏了自己的皮肤。
译者有话说:原文有些东西没讲,我想到就补充一下。
1.成分表≠效果。
这个其实有很多原因,稍微讲一下啊,不然又是一篇文章了。
第一个,护肤品的效果因人而异,城墙皮用着好的东西敏感肌不一定能用。就算能用,在每个人皮肤上的效果也不一样,同一个VC产品对有些人美白效果显著,也会在另一部分人身上不显著。第二,工艺对产品的影响非常之大,特别是对于很多有效成分(比如VC),成分来源、配方思路以及制备工艺对于其效果很多时候能实现有效和无效的区别,不能单纯的就成分表谈效果。不然干嘛不买美国各种简单粗暴的原料桶呢。
科学护肤,理智种草
2.怎么看待科学研究。
其实这个事大多消费者都没有判断能力,特别是让中国的消费者翻墙看英文文献,还得看懂,这难度其实很大。最简单的一个办法就是看这个研究/言论是不是只有一家做/说(同样适合剔除三无产品)。好东西只要有效,不会只有一家研究的(是研究不是用,区别很大的!)。这大概就是只有你妈说头发扎起来,把大脸盘子全露出来最好看,没用!短期身边所有人都说好看也不一定是真的(万一都是老妈的同伙呢,),长期下来多问问,多试试才知道的嘛。再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多关注我们呀:)
3.天然有机≠安全。
很多普通消费者有这种迷思,话说也是各大商家们的市场做的好啊。从化学的角度看,其实每一个东西都是化学品(都有化学成分,都可以写出化学式的嘛),天然有机说白了也是化学品。既然大家都是化学品,就没有野生的就比人工产的好这一说了,起效果的还是关键化学结构。而且市面上的天然有机成分大多都是化工合成/处理的,直接从植物提取的非常少(贵)。此外,很多天然成分我们尚未搞清楚他们的结构、起效原理,断然说天然的就比合成好太武断了。再说了,自然界的毒物多得是,蛇毒,不能乱采的蘑菇。。。。哪就安全了。小平同志说的好,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So安全、有效就好。
译者:DJRABBIT 原文:http://t.cn/RuCeMH2
现在关注微信公众号 truebuty ,即可免费获得价值868元的护肤入与配方技术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