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谱的前任 + 人傻钱多的老板 = 当代美妆产品经理的经典无语时刻
有句俗话说得好,不怕富二代摆烂,就怕富二代那突然到来的责任心与勤奋感。
现代社会几欲横绝峨眉巅的部分行业壁垒,足以让任何毫无专业知识储备,又贸然踏足的外行人士翻车。
互联网公司因为时代的红利享受到了最快最野蛮的发展速度,但是当一家互联网公司有了继续扩张,涉足其他行业的想法时…… 说实话,结果常常有些打击人。
故事的开始是:
某中型互联网公司老板,动了做实体的心思。而他在快速烧掉近一千万之后,才成为我的老板。
当时,他翻阅国外品牌融资案例,发现某国外品牌布局男士脱发群体,提供脱发全套服务咨询,搭配非那雄胺销售体系的模式,成长很迅速,上市两年即获得过亿美金融资。
而彼时国内的头皮护理领域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布局头皮护理领域会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囿于对化妆品行业不甚了解,加上未做够市场调研,他对于头皮领域的观察局限于米诺地尔药品市场,并未包含妆字号这个红海市场。
这是走偏的第一步。
他信心满满的确立了“联合植发医生开发洗护产品”的策略,希望复刻国外品牌的成功路径。
而我得前任产品经理在这个思路基础上,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全权担起了产品开发的重任,原因是自己有个多年老友,来自台湾省的某资深配方工程师。
这是走偏的第二步。
配方师看着很资深,曾为某微商品牌开发了系列产品,并作为他的主要成绩,向该互联网公司说明自己拥有着“深刻的市场洞察,以及开发爆款产品的能力”,以此传递产品上市后无限的广阔前景。
接下来就在走偏的道路上开始小跑前进: 5款产品的研发与生产工作,开始同步进行。
自22年7月产品开发伊始,到23年2月大货上市,历时共8个月,财务核算成本已经高达数百万。
而这烧掉的几百万,仅仅是产品的内料包材价成本。如果加上仓储物流人工费用,近千万哗哗流走。
对一般用自己钱创业的老板来说,上千万的经费作出的产品,应该反反复复打磨过了吧? 至少是样板试过很多次了吧?
然而,最让人震惊的是:
第一次接触实业的互联网公司全体上下员工,所有人第一次摸产品竟然是在大货入库以后…. 除了公司的产品经理(我的前任)之外。
这小一千万烧得像是在开盲盒。
于是问题在大货生产出来后集中爆发出来。也就是当我来到这个公司,接手前任留下的产品时,是这样的:
1. 一款入门级的洗发水,成本比竞品的零售价还要高
前任用最昂贵的包材与纸张,做了套娃包装,大盒套小盒,礼盒外面套保护纸盒,保护纸盒外面再套中型盒,中型盒外再定制一个箱。除此之外,还有定制多套周边礼物,梳子、梳子盒子、一次性浴帽、种子卡、书本一样厚的产品手册……
常用狡辩是: 消费者需要仪式感。
然而盒子不能在运输中剧烈摇晃,不然会全部散落,被退单。(比如这个,我产品呢?)
再一看配方成本,低到尘埃里。
升级狡辩是: 配方都是XX配方师做的,他做这行块20年了,不会有问题。
2. 一款精华水,出现了明显的内容物析出,尤其在4℃时会出现大量柳絮状物。
常用狡辩是: 温度合适以后析出物就没了,所以产品没问题。
升级版狡辩是: 产品中添加了油脂,天然油脂本来就不溶于水,出现析出物是因为产品质量太好。
所以这精华水必须在春暖花开后,再上市,并且要保证在冬天前用完,以避免客诉。
为什么会这样呢?
化妆品的研发工作,包括了前期各项工作,比如:了解消费需求,了解原料功效和趋势,明晰产品定位,拟定产品主卖点与辅卖点,对标竞品优劣,拟定配方,不断打样调试,小范围内部测试,最后阶段才是大货生产,并且在大货的生产阶段,已经要紧锣密鼓开始商业推广了,这样才能按照计划在预定的轨道去展开工作。
但在这漫长的8个月期间,只有产品经理1个人经手一切的开发与生产工作,没有任何人实际上用过、测试过样品。整套系列的定位是什么?有什么成分?功效立于于哪一块儿?卖点又是什么?前期的开发工作一片空白。
后期产品在上市后,所有员工开始回头做大量工作,去弥补前期定位不清的漏洞。因此而衍生出的产品卖点,就比较复杂了。为此,推广工作变得更为艰难。
除此之外,产品生产上的任何细节失误,也都将带来许多后续麻烦。比如:产品配方权到底属于哪一方?品牌方,还是配方师?产品生产瑕疵,纸盒卡扣不严实,出现了瓶器掉落,责任又该由谁负呢?
在不停弥补之余,我还是码了这篇字,想要告诉所有想投资这个行业的老板:这一行的门槛和你们想象的不一样,投资前一定需要谨慎观察再行动,这样才能在这片竞争激烈的红海中增加一丝胜算。
现在关注微信公众号 truebuty ,即可免费获得价值868元的护肤入与配方技术电子书。
这个啥品牌,这各人傻钱多的老板想认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