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心中的疑问是:小分子乳化剂渗透性如何?渗透好的话,它的安全性又如何?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这个问题。
从”小分子”说起
如何正确看待”小分子”呢?
众所周知,我们皮肤最外层是一层紧密的角质层,许多物质是无法透过这层保护层的。可以想象,如果物质分子足够小,还是有机会渗透过角质层上的微小缝隙的。
通常,分子量小于500道尔顿的被定义为”小分子”。这类分子一般会比较容易渗透过角质层。当然,具体吸收效果还是要看具体分子。
相对于普通乳化剂,小分子乳化剂确实有着更好的渗透性,容易被皮肤”吸收”。原因是乳化剂具有亲水亲油的两亲性质,”能够带着其他物质渗透过皮肤屏障”,所以小分子乳化剂可能会更大程度增加风险物质的渗透。
但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大部分化妆品其实只是作用于角质层(如下图),正常肌肤其实不必盲目去担忧。
若一定要查询一个乳化剂的分子量,怎么办?
在百度以”成分名+分子量”为关键词,就是可以搜索到的(如下图)。
当我们知道一个分子式时,也可以自己计算分子量,因为要用到初中化学知识,还是建议大家直接查更方便,这里不赘述了。
只有聚合物(成分名中带有”聚”字)在聚合度不确定时,不太好计算和判断分子量,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本文最前面的图的正确性持保留意见。
“吸收”了效果就更好么?
在给出答案和说明”吸收”的5个重点前,建议大家一定把下面的皮肤结构图看懂,这也是学习科学护肤的基础,重中之重。我们的皮肤分为表皮层(又包括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基底层)、真皮层、皮下组织。
护肤品按功能又分为防晒类、保湿类、美白类等等。显然,不同功能的护肤品对吸收的程度要求是不一样的,并不一定容易被吸收效果就一定好。下面我们具体来看一看:
能一点都不被吸收是最好的
你可能会有疑问:还有这种成分的存在?还真有。如产品中有一些必须加入的成分,包括香料、防腐剂、维持形态的辅料等。
它们对于护肤品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但是并没有任何功效,自然最好是让它们留在角质层外,稍微洗一洗就能被冲刷走。
当然,各位请放心,虽然”防腐剂”一类的词总会给人以不健康不安全的感觉。但实际上正规的护肤产品在上市之前都需要经过非常严格的安全检验,来确保其不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危害。
配方师们也会用各种办法来保证助剂的安全性:一是选择对人体更加温和的物质,二是会用一些惰性的物质将这些助剂紧紧地包裹住,只让它们发挥作用而不与人体皮肤接触。
很类似我们泡红茶袋,我们得到了清澈的茶水,而茶渣并不会进入杯中。
留在角质层外才能立功
这个和第一种情况的区别是这类成分需要在皮肤表面发挥功效。比如说唇膏和防晒霜,这个很好理解。
再比如说最近非常火的角鲨烷,角鲨烷的最大功效就是像人体自身分泌的皮脂一样,在皮肤表面形成一道薄薄的防护膜,起到滋润肌肤、保湿、隔绝外部环境有害物(紫外线、重金属等)的作用。
角鲨烷最大的特点是:结构和人体本身的皮脂非常相似,因此和人体相性很好,非常温和,不会引起不良反应。
渗入角质层间隙后发挥作用
补水保湿系护肤品便是此类的代表。平时我们说的肌肤水嫩,指的就是角质层的含水量比较高的表现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日常中我们经常把保湿和补水放在一起讲,但这两者并不是一回事。
保湿:利用皮肤表层的保护膜防止水分流失。
补水:为皮肤补充添加水分。
没有补水,保湿便是无根之木,没有保湿,补水也是于事无补,两者相辅相成。
渗入表皮层后生效
人体黑色素是由表皮层最底部的基底层生成,然后被一步步运输到最外部的角质层,呈现出深肤色效果。如果阻断了这条从生产到运输线路上的任意一步,则都会起到美白的效果。
所以,不同的美白有效成分需要具体到达表皮层的不同深度起效。如果渗透太深,进入血液循环;相反的,美白效果会大打折扣。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皮肤产生刺激反应,也是由于刺激物到达了这一层度所致。
进入真皮层后起效
外用护肤品其实非常非常难做到到达人体真皮层,这并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物质达到真皮层意味着可能对人体造成不小的伤害。
要达到这种目的,与其说是靠护肤美容手法,更类似于使用医疗方面的手段。
比如说打水光针。把有效成分直接送到真皮层,比起普通的护肤手法,既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也伴随着潜在的危险性。
总结
综上,我们平时常说的皮肤的”吸收”其实是个非常暧昧的概念,与日常中的摄取食物吸收营养截然不同。
现在再回过头看本文开头提到的”小分子”,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小分子”成分具有的强渗透性有时是把双刃剑,既会让有效成分被”吸收”得更深,也可能更容易导致刺激反应。而且也并不是所有的有效成分都需要渗透得那么深。
不论是多么新颖的概念,概念也只是概念而已,不会因为它新颖就对人体友好友善,高大上也不一定意味着总是有用、好用,能多用。如果你也对这一问题产生过各种各样的疑惑,希望本文能有所帮助。
现在关注微信公众号 truebuty ,即可免费获得价值868元的护肤入与配方技术电子书。